【演說觀點】提問的力量:詹姆斯‧萊恩哈佛畢業演說
最近有一篇演講非常紅,紅到我的臉書都被洗版了,那就是詹姆斯‧萊恩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。
詹姆斯‧萊恩是誰呢?他是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院長。
那麼,這篇演講到底講什麼呢?
為何造成網路上這麼大的轟動和瘋傳?
詹姆斯‧萊恩在演講中提到,
每個人都要學會問「5+1」個人生重要問題。
而5個人生重要問題分別是:
「等等,你說什麼?」
「我想知道……?」
「至少,我們是不是能夠……?」
「我能夠幫什麼忙?」
「真正重要的是什麼?」
那+1呢?
先別急,晚點再揭曉。
好的,到目前為止,你從這五個問題看出什麼端倪了嗎?
在什麼樣的狀況下,你會說出「等等,你說什麼」呢?
「你等下記得把家裡打掃乾淨。」「等等,你說什麼?」
「那麼,這次的合作案就這麼確定了。」「等等,你說什麼?」
也就是說,當你不太確定對方的要求時,你會這麼問,請對方重複說明或是進一步解釋。
因此,這個問句其實可以提醒我們慢下來,確定自己是否真的了解。
登登登!這就是詹姆斯‧萊恩這篇演講最厲害的地方。
他其實想告訴你五個人生道理,但卻巧妙地包裝在五個問句之中。
「等等,你說什麼?」,是所有了解的根源。
「我想知道……?」,是所有好奇心的核心。
「至少,我們是不是能夠……?」,是所有進展的開始。
「我能夠幫什麼忙?」,是所有良好關係的基礎。
「真正重要的是什麼?」,能幫助我們找到生命的核心。
我們換個角度來看,若是詹姆斯‧萊恩不用問句,而是直接告訴你答案,會變成怎麼樣?
「人生有五件最重要的事,第一,任何事要確實了解。第二,要保持好奇心。第三,要放膽去嘗試。第四,要勇於幫助別人。第五,找到人生最重要的事。」
感覺出來了嗎?是不是瞬間了無新意,就像是教條式的師長致詞呢?
這就是「提問的力量」。
當我們被動的接受答案,我們就不會去思考;但當我們提出問題,腦袋就會開始搜尋可能的答案,那就是思考的開始。
另外,詹姆斯‧萊恩這篇演講結構非常漂亮,他在談五個問題時都是遵循著同樣的套路:
「論點」+「好處」+「例證」
再來看一個例子,比方第二個人生問題。
「論點」:第二個問題是:「我想知道為什麼……?」
「好處」:當你這麼問,就能保有對這世界的好奇心
「例證」:我想知道為什麼學校仍有種族隔離的問題?我想知道是否我們能有所改變?
這個問句就像是一把鑰匙,世界是一扇一扇的門,你只有問對問題,用對鑰匙,才會看見門後的真相與風景。
比方說第三個人生問題。
「論點」:第三個問題是:「至少,我們是不是能夠……?」
「好處」:這個問題能使你突破關卡,使你與別人化解歧見,達成共識
「例證」:至少,我們是不是都同意我們關心學生,即使我們對教育方針有不同的意見。
這個問句重點不是在發問,而是在擴大彼此的交集,是一個被包裝成問句的共識潤滑劑。
好,至於+1是什麼?
那就是當你學會問那五個問題後,才會開啟的人生加分題:「你是否已了無遺憾?」
它其實就是包裝成問句的總結,當你從五個問題中滿足好奇、勇於嘗試、化解衝突、幫助別人、找到方向,你就能得到人生最可貴的珍藏:「被愛」,那也正是我們一輩子在人海中所追尋的。
這不是詹姆斯‧萊恩第一次的畢業演講,而是第三次。
第一次的主題是「時間」,談的是不該浪費時間害怕。
第二次的主題是「忽略之罪」,談的是忽略罪行比犯罪造成更大的傷害。
對於詹姆斯‧萊恩,每一次的畢業演講都讓他傷透腦筋,因為他不斷在思考如何找出獨特的角度,傳遞真正重要的觀念,給這群即將展開新旅程的畢業生。
當然,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,如雷的掌聲不夠,畢業生竟紛紛站起來,向他致上最高的敬意。
重要的不是詹姆斯‧萊恩給了我們什麼人生解答,而是告訴我們,抱著源源不絕的問題去探索人生,才能得到你要的答案。
就像是愛因斯坦那句名言:「如果我有一個小時來拯救世界,我會利用五十五分鐘來想問題,再利用最後五分鐘來想解答。」
生命最重要的不在於拼命地找答案,而是在於好奇地問問題。
小編提醒:想第一時間看到粉專發文嗎?記得點選「搶先看」,不要漏掉任何訊息喔!